close

袁志成,我的M82同學,是一位開業醫師很少人知道他的音樂才華,年近半百,他終於發表個人的第一張專輯,完成他年少時曾經有過的音樂夢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Yc_PjIcnv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kBga6EDzk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9gBkKiD8so&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4ROwF2tZs&feature=related

能以唱歌維持長久生計的人不多,因為聽眾是善變的,同一類型的歌聽久了會膩,歌有年代的落差,就像人有代溝一樣,大部分的歌手紅三五年之後,就在歌壇消聲匿跡於紅包場中。袁志成同學以醫師為本業,像其他歌手一樣發行專輯,不是為了謀生,而是想讓自己的創作與歌聲透過現代科技永遠保存下來。

FB看到M82同學將袁志成醫師的創作PO出來,我很羨慕他能製作如此專業的音樂CD,其間花費的心力絕非外行人能想像。我從小就有一副天生的好歌喉,小學時能模仿「群星會」裡所有的男聲與女聲,男女對唱的歌可以一人轉換獨唱。小學六年級的某一天早上起床,我感覺喉嚨好緊,講話有點吃力;過了中午,發覺我的女聲唱不出來了,當時有點難過,我慢慢接受這個事實,我本來就是男生。

三十歲以前,我的男聲一直十分高聳,校園民歌流行時期,我常找空曠的地方飆歌,鄭怡的月琴,施孝榮的歸人沙城,全都難不倒我,高亢的尾音可以往後拖得更高。人總會老的,三十歲以後,我的某些高音逐漸緊繃,四十歲以後,高音一年一年遲鈍。有一次在Youtube 聽到李建復在民歌回顧中唱「曠野寄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dyLmc6bA90&feature=related
發覺他的高音也變鈍了,不復當年宏亮清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lhPqdeTMf0
記得高中時,我唱「曠野寄情」可比李建復起音高八度,如今年近半百,圓潤的轉音不再優揚,音高八度的「曠野寄情」只能成為自己的回憶。袁志成醫師將自己的創作及歌聲轉換成CD永久保存,或許也像我一樣感嘆美聲將逝,再不做就永遠聽不到自己優揚的歌聲了。
----------------
M93-M100
的學弟應該認識教大體解剖的陳建行教官,他民國83-85年在老國防服預官役,寢室就在我的斜對面,是少數聽過我唱民歌的同事。陳建行教官服役期滿繼續留任解剖學科,我出國前,他錄製一捲李建復的新專輯送我,裡面都是鄭愁予的詩,有一首「牧歌」非常好聽,陪伴我度過四年孤寂的旅美時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wwffmCUjM
(請耐心聽完前奏)

那有姑娘不戴花 那有少年不馳馬
姑娘戴花等出嫁 少年馳馬訪親家
──那有花兒不殘凋
那有馬兒不過橋
殘凋的花兒隨地葬
過橋的馬兒不回頭

當你唱起這支歌的時候
我的心懶了 啊 我的馬累了
那時黃昏已重了 酒囊已盡了
那有花兒不殘凋
那有馬兒不過橋
殘凋的花兒隨地葬
過橋的馬兒不回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