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最常造成的疾病是逆流至食道而造成食道發炎,大部分的人都曾有過胃酸引起的心口灼熱與胸悶,程度因人而異,有時會引起慢性咳嗽或氣喘。食道的複層鱗狀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抗酸性遠不及胃黏膜上皮,若長期受到胃酸侵蝕,首當其衝的是食道與胃交界的賁門 (Cardia)。
賁門的上方是食道的鱗狀上皮 (squamous epithelium, 上圖右側),下方是胃的柱狀上皮 (columnar epithelium, 上圖左側)。鱗狀上皮若短期受損,會自行修復,若長期被胃酸侵蝕,胃的幹細胞 (Gastric stem cells) 會移動至賁門的鱗狀上皮部位,參與修補鱗狀上皮的缺損,久而久之,部分鱗狀上皮會被胃的柱狀上皮取代。由於賁門的食道部分長期因胃酸侵蝕受傷,細胞必須不斷分裂去彌補缺口;任何細胞只要有異於常態的快速分裂,DNA就可能發生突變 (p53仍是最重要的突變)。因此,賁門的食道上皮長期受傷,修補後被胃上皮取代的細胞,也會因DNA突變而發生 "分化的錯誤",產生小腸上皮的 Goblet cells; 此種上皮之轉變稱為 Barrett’s metaplasia,大約100-200個這樣的病變之中,會有一個發展為賁門的癌症。

胃鏡下正常之賁門,中間鋸齒狀的一圈 "較鮮的紅色區" 是胃黏膜,外圍顏色較白的粉紅區為食道黏膜。

食道黏膜長期受胃酸侵蝕,因破損修補的作用,胃黏膜上移取代食道黏膜。箭頭是食道的破損處。

Barrett’s esophagus 之切片,做胃鏡時,夾取被胃黏膜取代之組織。
1. 病理組織出現類似腸道絨毛的上皮,並有Goblet cells (黑色箭頭)。
2. 細胞長期受損而快速分裂,部分區域的上皮細胞排列參差不齊,有些看起來像 Low grade dysplasia (淺綠箭頭),有些看起來像 high grade dysplasia (深綠箭頭)。
3. 淋巴細胞瀰漫於腺體間隙,顯示慢性發炎。
Dyslpasia 之程度判定不易,低倍鏡下:
Low grade dysplasia:細胞核染色深,細胞排列參差不齊,Basement membrane 底線整齊。
High grade dysplasia:細胞核染色深,細胞排列參差不齊 (常大於3層排列),Basement membrane 底線因細胞快速分裂顯得有點凌亂。
高倍鏡下
Dysplasia 細胞之特徵:細胞核染色深,仔細看,核仁常有兩三個,代表細胞分裂旺盛。
Biopsy pathology of Barrett's esophagus
左(A) Ano dysplasia
中(B) low grade dysplasia
右(C) high grade dysplasia
High grade dysphasia 要密切追蹤,癌症發生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