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打開網誌,哇賽!那篇「國防生活--軍服」下面一大串留言。
我父親是榮民,我也有一張榮民證,「榮」這個字,單獨寫,或搭配其他字寫成「榮譽」、「繁榮」都好,用來取名字也不錯,像歌手「洪榮宏」,「長榮」航空與海運等;但寫成「榮民」就可能被貼上標籤。
八十多歲的老榮民最喜歡講哪一段歷史呢?我父親生前最喜歡講抗戰,他十四歲 (民國 26 年) 就去昆明機場從軍,為的是把部隊的剩飯帶回家給弟妹們吃,後來才清楚那是一場耗時八年的對日抗戰。抗戰勝利是中國軍人的勝利,如果你在美國跟大陸同學聊天,他們未必喜歡從軍,但對軍人多少帶有幾分心裡上由衷的尊敬。
三十年前,直到進國防醫學院的前一天,我都難以想像自己會去唸軍校,我曾這樣寫過:
八月五日報到那天,繳了該交的文件後,學長帶著我們去試穿軍服。我到現在都不敢相信,當我穿上皺紋四射的草綠軍服時,沒變得比較帥,甚至有點醜,但那軍服卻讓我有著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入伍前在老國防有一週的調適教育,我逐漸喜歡穿上草綠色的軍服,在汗水中聞那制服特有的軍旅味道。踏上入伍之路,大學聯考的挫折離我越來越遠。
我曾問我自己,只有我會這樣,還是許多男生會這樣?開了這個網誌之後,許多考生寫悄悄話給我,我才從真實的文字中確認「許多男生會這樣」,我只是其中之一!昨天有一位學弟的家長留言「燙得筆挺的軍服,穿在兒子身上,帥極了」。不管你喜不喜歡當軍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對軍人的尊敬,只是有些人「恨鐵不成鋼」,所見所聞,對軍人產生心理上反作用的仇視!
軍人自古就存在,而且軍人自古就是朝代興亡更軼的主要力量。中國若沒有軍人守著綿延萬里的邊境,俄羅斯與印度想移多少土地過去,就移多少;台灣若是沒有軍人存在,中共隨時可以來任命特首,不是嗎?
其他兵科非我專長,對於軍醫,我曾寫過這樣的文章:
我在美國唸書時,有位同學是從上海來的女醫師。有一次聊天時我問她,上海是不是有個地方叫江灣?她劈哩啪啦跟我講了一堆東西,說實在的,我沒去過上海,對她講的東西沒啥興趣也聽不懂。
我再問他:江灣那兒是不是有個什麼醫學院。
她回答:二軍大 (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這名字好難聽)。
民國34-38年,原本在抗戰時撤至西南的協和醫學院教授們赴上海參與國防醫學院的籌建工作。民國38年大撤退時,並非所有的醫師與教授都到台灣來,中共在原國防醫學院舊址設立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我們聊了一陣子,她說了許多二軍大的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二軍大在中國醫學專業的名聲是僅次於北京的協和」。
台灣的軍醫與中國的軍醫,真是大不同呀!
講到軍服,我在國防醫學院當過學生,也當過教官;同樣接受幾個月的入伍訓,學生穿上軍服,與勤務連的阿兵哥穿上軍服,眉宇間的氣質卻是截然不同。曾經走過陸軍官校的校門,說不上真的脫胎換骨,但走過就是走過,大腦支配著人的靈魂,走過陸官就像一筆儲存在大腦記憶體中的資料,直到死亡火化後才會煙消雲散、回歸自然;我父親如此,相信我也是如此。
對男生而言,軍服不像其他襯衫,穿過之後,久了會忘記曾經穿過那樣的衣服;當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你天天穿著軍服,你可能至死都不會忘記那個鏡中的肖像。國防部規定軍校生必須穿軍服進出校門,這事兒沒有“好壞對錯”的問題;他不規定,穿便服很好呀!穿便服,也沒錯呀!然而,軍校生穿軍服進出校門是天經地義的事,你想說 “不好、錯了”,但他這樣規定,你找千百個理由去反對都說不過去。
進國防一年級時,我們放假出校門是穿便服,二年級開始規定穿軍服。沒錯,所有的軍校生都一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同學在校外租房子換衣服;一間套房,七、八十人分攤房租,我二上有付錢,二下修生物化學與大體解剖,三上修神經解剖、組織學、胚胎學;為了 K 書,慢慢地,我很少離開公館,就再也沒付錢了。
在學校穿軍服很自然,但你把軍服穿出去,------說說我自己的經驗吧!記得從二下開始,我平均每個月出校門兩次,如果只在公館逛逛,我不會換掉軍服;如果要回家,我會先到三總的廁所裡把軍服換掉。我身高 173,當時的體重 67,正如同上面學弟的家長所說「燙得筆挺的軍服,穿在兒子身上,帥極了」;我習慣走汀州路到金石堂書店看書,然後走回合記、九洲、藝軒圖書公司,最後常去銀座越南餐廳吃飯。穿著軍服走進金石堂,只要待久一點,會發覺有人一直在看我。
如果我在書店看到穿軍服的男生,會不會多看他一眼?當然會,因為自己穿過,難道你不想找回自己年輕時與他易地而處的肖像?
最有趣的是,我結婚那天,到公館一家花店拿胸花,順道去銀座餐廳吃飯,老闆快八十歲了,居然還認得我;從民國 72 年我穿著軍服去他餐廳吃飯,民國 84 年退伍離開公館,歷經出國唸書等等,到我民國 94 年結婚,十年沒見面,他還記得我當年穿軍服的樣子。餐廳裡來來往往那麼多人,軍服在老闆眼中是一個特殊的標記,曾經看過,永遠記得。
- Feb 10 Fri 2012 17:59
曾經看過,永遠記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