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兩週發生疑似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中毒死亡的事件,以台灣醫療設備的現況,單純從食物中吃下一種化學分子引發敗血症(Sepsis-DIC)的機率極低,又不是吃多很多。這篇來回顧一下腸道免疫。

腸道主要菌種(Bacterial species)約300-500 species,每個Species有數十個不同的Genus--->數十個Family--->數十個Order--->數十個Class。一個人的腸道細菌含量約1014,正常情況下,它們所誘發的免疫反應(Cytokines)會刺激嬰兒腦神經發育,它們所產生的Short chain fatty acids有助於鞏固腸上皮黏膜組織。
Bongkrekic acid是一種脂肪酸,如果你吃下一點米酵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估計也很難在腸道佔有一席之地,產生微量的Bongkrekic acid也不至於造成疾病。

如果有一種細菌想在腸道定居,首先必須在數以兆計的現有細菌中競爭一席之地,然後不被腸道免疫弄死。

1980年起InterleukinIL-1IL-2,數字每年增加1-2兩個1993有了新的變化,有一個cDNA叫CTLA-8從T cell hybridoma被篩選出來,其後被命名為IL-17它會吸引Macrophage/Dendritic cell及Neutrophil至感染處引起發炎反應,也見於某些自體免疫疾病諸如 rheumatoid 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 psoriasis(乾癬), multiple sclerosis(多發性硬化),屬於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o what?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已經很多,包括IL-1, IL-6, IL-8, TNF-a, IFN-g等。

Th17觀念的建立要等到IL-23的發現(2000年),當時已知IL-23可促使已分化的Th1 cell分泌IFN-
g2003IL-23偶然中被發現也可促使某種CD4+ T cell分泌IL-17,這種CD4+ T cell隨後被發現不同於已知的Th1Th2因而命名為Th17主要分泌IL-17, IL-21, IL-22

Th17
的建立填補了Th1/Th2無法解釋的臨床現象,例如胃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如果被感染的人無法清除幽門桿菌而啟動Th1/Th2 immunity,最後形成膿瘍,除了上腹不適之外,可能引起發燒或全身倦怠,但過了急性期之後,幽門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都沒有症狀,細菌一直與胃共生存在,免疫系統卻無法清除細菌,Th17的發現可解釋這一現象

幽門桿菌接觸上皮細胞啟動TLR(Toll-like receptor)-LPS(Lipopolysaccharide) signalingIL-1
b自上皮細胞釋出,吸引NeutrophilMacrophage過來吞食細菌,並分泌TNF-aIFN-gCytokines,另外也包IL-6TGF-b(兩者都可經由上皮細胞及免疫細胞分泌)我們看看下圖
/tmp/phpG6CTsJ  
iTreg是外來抗原誘發(Induced)的Treg;相較於T cell在Thymus發育時的Natural Treg(nTreg)。

如果免疫系統無法及時清除幽門桿菌,iTreg會壓制Th1及Th2的活性,使免疫反應轉向Th17,即Macrophage吞食幽門桿菌後將抗原訊息傳給Naïve CD4T cell。IL-1-b + IL-6 + TGF-b促使Naïve CD4T cell分化為Th17 cell,IL-23(來自感染處的Macrophage)再促使Th17 cell分泌IL-17, IL-21, IL-22如下圖:

/tmp/php75eOnN    
IL-17 可吸引免疫細胞(Neutrophil/Macrophage/Dendritic cell/B cell/T cell)至感染處
IL-21 促進Plasma cell分化及抗體分泌。
IL-22 刺激上皮細胞分泌抗菌蛋白(Anti-microbiial peptides)如Defensin


新的細菌定居在腸道可用上面的觀念解釋,如果有Th1/Th2活化,會有短暫的腹部不適,如果該細菌沒有能力入侵上皮細胞,Th17自然形成。
-------
許多歷史文獻上的米酵菌酸中毒,可能的病因不在米酵菌酸,而在其它細菌的變異株產生的有機分子破壞某些人腸道的免疫系統,快速引發敗血症,尤其是Monocyte系列的免疫細胞(Macrophage與Dendritic cell)死亡,病人死亡速度非常快----->死亡與某種細菌的某種生化分子造成腸道Monocyte/Macrophage/Dendritical cell死亡(Necroptosis),T cell immumity失去Antigen presentation的活化,腸道免疫系統隨即崩潰,腸道細菌因而大舉入侵。缺乏免疫系統對細菌的局部化作用,整個腸道用凝血來包住細菌,阻擋細菌進入血液,最後耗盡血小板與凝血因子,這就是Sepsis-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

一個20幾歲的年輕人若發生肝膿瘍,培養出大腸桿菌,病因是這株大腸桿菌的某種蛋白(或其它分子)會促使這年輕人的Neutrophil走向死亡,但他的T cell immumity仍可將該株大腸桿菌局部化,因此只要使用最簡單的抗生素如Ampicillin,把細菌活動力減弱,Neutrophil就能再度發揮吞食細菌的功能。鼠疫桿菌會促使30-50%人的Monocyte/Macrophage死亡,情況就非常危急,因為T cell immunity會受到干擾,必須即時使用抗生素,否則感染一兩天,人就會死亡。

最進十年的免疫學研究,解釋數千年來,人類許多疾病的致病機轉。在現代醫療設備的支持下,單一的化合物中毒,病人可以撐很久不死,但免疫系統崩潰,發病兩天就能預知死亡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leemc 的頭像
    wleemc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