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氏症的研究在1997年發現alpha-synuclein(aSyn)在腦部發生異常聚集,2003年Heiko Braak在巴金森氏症病人的屍體解剖發現aSyn在迷走神經的主幹聚集,因此假設(Braak's hypothesis)認為腸道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發炎反應,導致某種微生物的分子X(蛋白、醣基、脂質等)促使人體內生性Prion或Prion-like protein(PrLP)無法形成正常結構(Misfolded)而在腸道細胞發生異常聚集。2016年這項假設被證實存在:
http://www.cell.com/fulltext/S0092-8674(16)31590-2
1. 在實驗室製造一種老鼠可大量產生aSyn,aSyn過多就會在黑質(Substantia nigra)異常聚集,當然也會在其他神經細胞聚集,但老鼠壽命短,在黑質聚集較快,因此很快就會引發巴金森氏症。
2. 如果把aSyn過多的老鼠養在無菌環境下,症狀會較輕,代表巴金森氏症延遲出現。巴金森氏症「病鼠」的腸道細菌會加快加重 「無菌鼠」巴金森氏症的病程。
腸道免疫反應 + 腸道微生物的分子X促使腸道細胞aSyn misfolded而聚集,蔓延至迷走神經細胞的aSyn,鏈鎖聚集上傳至腦部,破壞Basal ganglia的黑質,導致巴金森氏症。
60歲以上,約有1%的人會有輕重不一的巴金森氏症。為何99%的人沒有?可能與免疫細胞阻止分子X潛入腸道上皮細胞,及人體有對抗aSyn聚集的機制。
Braak's hypothesis已有20年歷史,因此只要有一種蛋白製劑打進人體,就會有人去檢視它是否是Prion or Prion-like protein。新冠疫苗在大規模注射前就有人預測Spike protein是Prion-like protein,於是立刻有人證實Spike protein可促使Tau protein聚集(阿茲海默症的病因之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855-2
Spike protein促使aSyn聚集的研究也在2022年發表於Pubmed: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949667/
自然感染新冠病毒,99.99%以上的年輕人有T cell immunity將病毒在鼻咽喉上皮細胞黏膜淺層局部化,Spike protein很難進入人體,即使有,也會被免疫系統驅逐出境,隨痰液咳出去。打疫苗是直接把大量Spike protein打進人體,直接引發人體Prion-like protein聚集成Amyloid,在某些人引發無法終止的鏈鎖聚集,Amyloid沉積在全身器官,與日俱增,引發各種病變。下面是近七年台灣人口死亡與出生的數字: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111700092-439901
2016-2020年,每年死亡人數穩定在17萬。2023年已無疫情,死亡人數卻增至20.5萬,較疫情前(2019年)增加16.5%。2015年出生人口213598,2019年177767,五年減少16.8%;但2019年至2023年,五年出生人口減少23.7%。新冠疫苗可能增加不孕的機率,2019-2023五年減少1.2萬人出生---177767x(23.7%-16.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