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155221
最近一週的新聞焦點是麻疹疫情。
新聞中對於麻疹疫苗補打的建議: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不必打(因感染過可終身免疫),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要打(因打疫苗而逃過感染)。
感染過產生的抗體與打疫苗產生的抗體有何不同?基本上,抗體本身沒有不同,都是由B cell產生,該membrane-bound IgM B cell從新生兒出生六個月後就蟄伏於淋巴系統,當有麻疹抗原(Ag)進入人體後,Ag與IgM 結合形成Ag-IgM-B cell,導致B cell活化後分裂產生血液中可測到的IgM,經由Isotype switching產生IgG。不同之處在T cell的參與,如上圖的Affinity maturation要靠Tfh(follicular B helper T) cell與B cell合作。
由上圖可知,麻疹感染發病一週內IgM與IgG就會產生出來,抗體只能附著在病毒上干擾病毒進入細胞,真正清除病毒要靠T cell逐步擴大免疫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發病一週就可測到IgM與IgG,代表相對的membrane-bound IgM B cell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從骨髓分化新的B cell重新進行抗體基因重組(VDJ recombination)及Somatic hypermutation (這種抗體要花3-6個月才做得出來)。
T cell對麻疹病毒的免疫反應與流感病毒類似,當咽喉有不舒服時,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若能準確辨識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在咽喉局部將被感染的細胞殺死,釋出病毒,CTL分泌毒性的物質可將病毒破壞,同時吸引Macrophage(Mψ)/Dendritic cells(DC)過來吞食病毒碎片,將病毒的抗原訊息傳給Helper T cell (Th),Th cell 活化後:
1. 分泌IFN-g活化Macrophage及Dendritic cell
2. 分泌IL-2活化CTL
如此形成下列的循環:
IFN-a/b是清除病毒的Cytokines(免疫細胞及局部感染的細胞經由多種Cytokines共同刺激而產生),病毒若能及時清除,循環就會中止,如果病毒坐大,代表CTL的辨識作用不夠精準,無法有效吸引T cell及B cell至感染部位,如下圖所示:
CTL若能精準辨識麻疹病毒,就能有效吸引T cell與B cell至感染處建立基地(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如上圖右b),如此發病輕微,兩三天即能自癒。Helper T cells大體上分化為三組:
Th1:當病毒存在時,讓 "病毒-CTL-Mψ/DC-Th1" 的循環效應持續下去。
Th2:促使B cell產生抗體。皮膚紅疹是Th2引發的過敏反應。
Tfh (Follicular B helper T cell):當病毒清除後,Tfh cell-B cell 合作促使B cell持續產生抗體。
打疫苗是用沒有感染性的麻疹病毒,直接用抗原(Ag)誘導IgM-bound B cell產生抗體,沒有上述的T cell immunity,也就沒有Tfh存在,因此抗體效價(Titer)會隨時間而減弱至消失。
如果CTL無法在鼻咽黏膜精準辨識病毒,T cell與B cell就無法順利集結成MALT,病毒就會往氣管蔓延,這時候 "病毒-CTL-Mψ/DC-Th1" 的循環效應會擴大,目的在吸引辨識病毒能力強的CTL過來,此時病人可能奄奄一息臥病在床。如果病毒蔓延至肺臟,代表全身CTL辨識麻疹病毒能力極差,病人可能因肺炎而死亡。病毒若蔓延至氣管,臨床上確診為麻疹,死亡率0.3%。大部分的感染(估計九成以上)都在鼻咽被免疫系統清除。至於皮膚上的 "紅疹",是Th2引發的過敏反應。
關於Tfh,2000年以後才出現在教科書中,2005年有一篇Nature Review Immunology的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i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