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與泡沫是無所不在,歷史不斷重演,人類絕不會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醫師是大學聯考最頂尖的一群,與其每天對著健保制度怨聲載道,不如看看下面的文章,學習怎樣從金融危機與泡沫中轉移財富。做為一個醫生,如果要我從病人身上轉移財富,我很難下手;如果要我從虛擬的市場中轉移財富,我願意學習。
引述 https://www.facebook.com/cnYESfund 小編的話:
很多人都想知道美股還要不要買,或者是美股什麼時候會開始反轉,以下我們拿基金的淨流入與淨流出來做為美股是否反轉的參考。
有玩過電玩的就知道,Boss一定是最難打,而且通常Boss都跟賽魯一樣會有幾段的變身。如果美股是全球股市的Boss,那我認為至少跟佛力札一樣有兩段的變身。
Level One: 當美國經濟在 level one 快掛點時,美國會把散佈在全球的資金都撤回本土,鞏固自己的經濟。
Level Two: 當你出團打王時,打完第一階段通常王的血會再補滿、攻擊力更強,以避免被打倒。
所以當全球新興市場的資金逐步撤退,就代表王的第一階段快被打掛了。今年以來表現萎靡不振的拉美,資金已經被王抽走了,歐非中東也被抽走了,等到新興市場型的資金也大幅撤退,就是王已經進入強弓之末,即將被推倒的前兆,目前是在作最後一波的支撐。也因此我在之前的分析也直言,美股與日股可能是這一波大多頭最後的強者,一旦美股Boss被推倒,全球股市將全面進入熊市。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317617.shtml
跛腳的歐美央行與失靈的政策
【丁予嘉】倒數計時,2013年將告尾聲了。
對股市操盤手而言,說今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年其實不為過,夏天聯準會(Fed)一番試水溫的量化寬鬆(QE)退市論,弄得新興市場人仰馬翻,選擇升息留錢的央行裡外不是人,資金真要逃時留不住,要來時又擋不住;但,先進國家也沒好到哪去,歐洲央行說要防通縮和堵升值,幾天前出乎意料地降息1碼,但市場反應幾天後,歐元匯率再度回到原點,似乎什麼都沒發生。總之央行掌有貨幣政策的大旗,規則說改就改,殊不知把貨幣政策玩僵了,代價其實是信用。
全球經濟在海嘯後發展至今天的扭曲情勢,禍首不能全怪貨幣政策,說穿了這些還不都是財政至上所留下來的弊病。以美國為例,從全盛時期至今,多數時候都握有財政赤字,幾位拎著經濟學博士頭銜的聯準會長官來來去去,也沒看到問題被真正處理過。
只是好光景真的不再,幾次量化寬鬆下來,聯準會自己跳下去買了很多「長天期」的債,而且在每次的會議紀錄中,都表示這是為了令經濟走出谷底,但啞巴吃黃連的苦卻是努力地壓抑美債成本,幫著吵鬧的白宮和國會收拾殘局。所以管他是鴿、是鷹,現任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成員各個都是典型的愛國人士,都值得頒發榮譽勳章。不過,如果歐巴馬懂會計的話,搞不好會對柏老感激涕零。知道嗎?聯準會就像一般企業一樣,雖非營利單位,但上繳國庫的預算倒是會被立法部門緊緊盯著。
QE後的聯準會頭洗得很深,光從帳面上來看,在聯準會11月14日公布的資產負債表中,帳上的公債餘額有2.15兆美元,相對於QE前才1.65兆美元的餘額,足足增加了近5,000億美元,然後對照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早已從當時的1.7%攀升到2.8%,簡單的財務學就可告訴世人這中間藏了不少損失,我個人相信這點就算你不懂、我不解,聯準會其實是知情的,只是不(敢)報。
那歐洲呢?歐洲央行想要統一大業的決心是可取的,但世人不得不承認這個目標確實很遠。到過歐洲旅遊的人都知道,夏天的義大利商店只有在傍晚開業三到四個小時,其他時間想買都買不到,西班牙人每天晚上都一定要到小酒館報到才行,然後不醉不歸。
對比台灣的上班族每天忙到快爆肝,南歐的國力遲早都有無以為繼的一天,更遑論這種態度別奢望潔身自愛的德國人挺身相救。因此一廂情願、齊頭式的貨幣作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各民族性之間的差異,實務上根本行不通。
以上,僅以歐美央行為例,就發現這個世界已經很難收拾了。在海嘯後,央行頻繁印鈔的幾年間,老有悲觀論者說著資產泡泡存在,結果股市房市頻創新高,空方人士的說服力所剩無幾,可泡泡真的不會破嗎?
當聯準會所代表的超然獨立性、聯準會主席的個人清譽、還有全球美債持有者的身家,通通都押在一堆沒有反省能力的政客身上時,別指望能回收什麼。
或許哪天聯準會正式向世人宣告虧損了,政客一定第一時間回頭再咬聯準會,讓跛腳的央行更失靈。大家坐穩了,危機將是新常態。(Crisis is the new norm.)(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1126/KHBIYZY05FPPA.shtml?c=deep 本篇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