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ABO 血型的蘭斯坦納 (Karl Landsteiner) 醫師,
出生於奧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移居美國紐約,
任職於洛克斐勒研究院 (Rockfeller Institute)。
生物醫學上的新發現多半是意外獲得的,機遇的成分常大於個人的天份,特別是那些革命性的發現,人們很難預測走向哪一步才能開闢新天地。
以前的軍校教育很特別,每學期都會發下幾本制式規格的書,書是人寫的,儘管有點教條式的編纂,寫書的人一定很辛苦,既然他花了時間整理歸納,書中必有可讀之處。我們一年級時有一本專書,裡面都是改變世界的偉人,其中一位是蘭斯坦納 (Karl Landsteiner) 醫師,他發現ABO血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項發現拯救無數受傷的軍人。蘭斯坦納在1930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當時資訊傳播很慢,他被告知得獎後並沒特別高興,回家只跟夫人簡短說了一句:「我被告知獲得諾貝爾獎」。等到正式文件抵達紐約時,已是幾天以後,在此期間,沒人知道他獲得諾貝爾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傷兵更多,ABO 血型的重要性又再度顯現,也因如此,戰後軍服上都會標記個人血型,直到今天仍是輸血作業最重要的檢驗項目。編寫那本「偉人傳記」的人真是用心良苦,深知兩次世界大戰中,ABO 血型在軍陣醫學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也側寫 Karl Landsteiner 這個人對名利的淡薄。他的發現拯救無數的人,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現在,影響直到永遠,但他卻認為:「這是他意外的發現,不值得人們替他宣揚。」
現在媒體傳播很快,台灣不時有新聞報導「突破性」的醫學發現,然後就消聲匿跡,沒有突破性的下聞。去年有一篇發表在 Nature 的文章,在台灣也曾吸引媒體的關注,文章的靈魂人物是台大醫學院年輕的醫師。我讀過那篇文章,沒有悖離科學的實驗結果,內容都是真的,可能只適用於某種狀況下,而不是生物醫學的通則。那位台大醫師一時心急想成名,把實驗數據擴大解釋成生物醫學的通則,文章刊登後立刻被鎂光燈追逐,不出半年,內幕曝光前,他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
如果他當初 “低調且保守” 處理實驗數據,成果依然可以發表在 Second or third tier 的期刊,沒有盛名之累,他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及豐富的人生。
今年入伍報到前,有一位學弟猶豫要不要參加指考,在版上提了幾個問題:
致版主:
版主您好,首先我想謝版主提供許多面是和各方面國防的資訊,使我能在面試中勝出,一圓學測的醫科夢^_^
的確,我目前沒放棄國防軍費,是仍對國防有份興趣,也在軍校之約束和指考中選擇,我有兩個問題想問版主:
1. 國防有辦法寫出 science 或 nature 的論文嗎?
2. 國防是否能培養出中研院的院士?
因為生命科學乃吾之所愛
上面那兩項算是我的夢想~謝謝版主。
生物醫學上的新發現多半是意外獲得的,機遇的成分常大於個人的天份,特別是那些革命性的發現,人們很難預測走向哪一步才能開闢新天地。蘭斯坦納 (Karl Landsteiner) 深知生物醫學的「意外」發現,所以儘管獲頒諾貝爾獎,也不覺得自己有多偉大的貢獻。
--------------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81516.shtml?ch=fb_share
國內抗老化蛋白研究權威、台大生化所助理教授、醫師林育誼,疑因論文結論遭質疑去年自殺死亡;當初刊登林育誼論文的「自然」期刊六日宣布,提出這分研究結果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坦承,無法找出支持當初宣稱的重大發現,決定撤回論文。
林育誼的論文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銜完成的研究,而在撤回論文的聲明中,當初共同撰寫這分論文的十二位作者中,除林外,其餘十一人統統簽名表示同意。
華盛頓郵報六日報導,這分聲明指出,「儘管經過多次嘗試,我們仍無法取得充分結果支持論文當初宣稱的重大發現。我們無法重現結果不代表當初的結論不正確,但我們也沒有信心說結論是正確的。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無法再次導出論文的主要結論,我們不得不撤回論文。」
這分論文宣稱發現兩種抗老蛋白質可調控人類長壽基因AMPK,是全球首見的革命性新發現,進一步解開老化之謎。論文去年二月在「自然」期刊發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台大還分別發布新聞稿、舉行記者會,慶祝此一盛事。
不過,這分論文的研究結果卻遭到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的袁時恩質疑,他認為林育誼的研究方法有瑕疵,研究結果也有問題。袁時恩去年七月寫信要求「自然」更正,而林育誼則於八月在研究室自殺身亡。
對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撤回論文,袁時恩六日表示,這是個好消息,這分論文顯然有誤,有需要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