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opinion.dwnews.com/big5/news/2012-05-10/58730226.html
最近大陸作家韓寒寫了一篇「太平洋的風」在網路廣為流傳,如果你沒跟大陸留學生有過知心的交談,對於韓寒的文章內容也許會覺得十分納悶:台灣哪有這麼好?

我爸媽來自中國的雲南,小時候生長在眷村,因此對中國各地方言並不陌生,民國五六十年代,中小學老師的鄉音從來也難不倒我。上小學時常看布袋戲,因此台語我也能說上幾句跟病人哈啦半天。台灣不像香港、不像上海、不像北京,更不像半世紀前的台灣,「國語」結合中國大江南北的腔調,事實上,是一種新的中華文化。

去年榮總有一團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醫師,我與其中一位聊天,好奇地問他:你會不會覺得台灣很擠、很髒、很亂?
他說台灣是個好地方(不是恭維)
我說哪裡好
他說:人好。
我問他:人哪兒好?
他說:文化好,大陸起碼差個二、三十年。

你知道我所認識的大陸同學小時候曾經唱些甚麼歌?舉兩首與各位分享:
「高山青」---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問我:阿里山很美吧?
真慚愧,我沒去過阿里山!

「外婆的澎湖灣」---  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
http://mymedia.yam.com/m/934018
把潘安邦的歌聽完,澎湖宛如人間仙境。
好慚愧,我也沒去過澎湖!

圍繞在中國外海有幾個重要的國家,日本、韓國、台灣。
中國把日本當仇人,仇恨的程度,台灣人難以想像。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衰退,1990年之後呈現一個交互的逆向關係。以前不清楚為何日本一直萎縮下去,現在可以從歷史的恩怨解讀這種現象:日本想要的,中國都不給,日本會好得起來嗎?

中國把韓國當做曾經在二戰時期一起落難的朋友,但中國不喜歡用「韓國」這名稱,反而喜歡用一個古老的名字「朝鮮 (ㄔㄠˊ ㄒㄧㄢˇ)」,我常聽大陸同學叫著「南朝鮮」「北朝鮮」,感覺像是一種歷史的同情。中國對南韓似有若無的支持,恐怕也是二戰時期同病相憐的後遺症。

對台灣中國視之為手足,不管你願不願意,手足就是手足,你要砍斷她的手足,這可要她的命。你可以從大陸觀光客中感受中國人的心理,買東西要看商標,不是台灣做的不要;你覺得不起眼的東西,他們卻十分珍惜,就像阿里山、澎湖灣一樣新鮮。他們不會寫繁體字,但在台灣看多了,不知不覺會看到1949年前的中國。

中國爬起來了,在香港只能見到中華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在台灣卻能看到整個縮影。韓寒「太平洋的風」結語:也許是我的命好,遇見的都是好人,也許是我走的膚淺,几乎所有人都和氣。毫無疑問,如果我在台灣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見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許他硬件不夠新,也許他民粹也湧現,也許他民怨從不斷,也許他矛盾也不少。沒有完美的地方,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完美的文化,在華人的世界里,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我去過兩次紐約,在電視裡看到上海黃埔江兩岸的空照圖,高聳的建築比紐約還氣派。兩次政黨輪替後,最近很好奇我的母校師大附中校歌的最後一句,於是上網查了一下,歌詞居然沒變:「把附中精神照耀祖國的錦繡河山」。以附中人對校歌的熱愛,縱使有人唱了不爽,恐怕也不敢提議改掉這句歌詞吧!也許不改才是對的。

有人說公職之所以夯,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我不這麼認為!景氣就算好起來,也只是一個小的循環,在中國的經濟成長下分一杯羹而已。台灣人的未來在哪裡?以前可以留學美國,做個歸國學人;以前有電子新貴,五十歲不到就可退休,現在呢?年輕人也許還沒警覺,好日子在爸媽家都過完了,大學畢業生想超越父母在台灣成家立業很難一則找公職,二則跟隨公司前進大陸,否則不易在多變的網路社會中生存。這有點像美國,紐約人為了工作,不得不遷往加州、德州;台灣將來也會如此。

選電機電子與財務金融科系的考生要有心理準備,將來的就業市場不可能逃避中國大陸。許多人在網上猛PO醫護這行的苦水,但聰明的考生仍然前仆後繼擠進醫學窄門。台灣醫療市場將達飽和,但比起其他行業,年輕人想立足台灣,醫師這行仍是首選。台灣每年生出一千三百多名醫師,也許有一天,太平洋的風會把台灣的醫師吹往中國大陸。新一代的醫學生要注意,「內、外科」絕非冷門,這兩大科是醫學與醫院的主流科系,只有打好基礎,學好內、外科,將來才能保證有飯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