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婆小時候住在萬華,那兒有許多廟,她家認了一個神明,每年過年都要去拜。以前常是岳父載她去,這兩年我開車直接從石牌送她過去;今年我走環河北路,轉桂林路,再轉東園街時,感覺路很熟,抬頭一望「OO 診所」,那不是我當年兼差的第一家診所嗎?


有考生不斷問我生命科學系的問題,我一向的回答是「能唸醫、牙,就別唸生科」。你無法複製我的經驗,也無法複製其他生科人的經驗,但我親身經歷臨床與基礎,因此要告訴你事實,生科的路很窄,醫、牙的路較寬。

我自國防畢業後,前三年一直在做基礎研究,而我也喜歡做實驗;但基礎研究有點「出世」,當我到上面的診所兼差後,才發覺「入世」的重要,並希望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OO 診所」把我帶出實驗室,重新發掘臨床的趣味。

醫師本來就比較忙,但如果你做出興趣來,忙有忙的樂趣,這種樂趣就是「入世」的精神。 Intern 開始,用一種坦然「入世」的態度去工作,網路上別人寫的東西,健保制度啦,血汗醫院啦,醫師過勞啦,看看就好,別當真,也別去想,把該做的事盡可能做好,有時間就唸書,找到研究方向就全力以赴走進去。

畢業後走基礎醫學好不好過來人告訴你,不好!
做臨床照樣可以做基礎,看你怎麼做而已;做基礎,你自認做出不錯的結果,發表出去可能沒人會欣賞,就算有人覺得不錯,今年覺得你做得很好,明年別人早就把你忘記了。走進診間,做點入世的工作,在另一塊田地耕耘,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生科於民國六、七十年代蓬勃發展,許多大學主修生物相關科系的畢業生都出國唸書,到民國八十年以後,仍然有許多人出國唸生命科學方面的 PhD,但慢慢發現,生命科學有一個瓶頸,研究出來的東西無法像電腦資訊產業快速成為商品。美國有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管制生科專利,大部分的專利都是廢紙一張

電腦資訊產品只要好用,可以快速更新,新產品半衰期很短,人人有機會發財,因此研究的動力會被利益驅使,惡性競爭的結果是產生過勞的職業傷害生科專利要成為產品上市很難,因為不管是吃的藥,抹的保養品,或環境工程製劑,只要對人體及環境有可能的傷害,哪怕小到萬分之一的機會,最後都會被禁用。你看台灣要進口美國牛肉,只不過是食用牛肉,美國人都在吃,但台灣內部卻會出現不同的聲音。美國牛肉都如此,你看要發展一項可用的生科產品是多麼困難!

我出國時已是生科發展曝露缺點的末期,許多大陸同學都轉行學 Computer scienceMBA,更有人改讀法律。在大陸曾唸醫學系的同學,都去考 USMLE (ECFMG)PhD 畢業後,申請 PGY1 (Intern) 當醫生。

你可以辦一個生科座談會,邀請中研院及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分享成功的經驗,但他們都 50 歲以上,有的學者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而你們高中生還有四、五十年的路要走。他們成長的年代與你們截然不同:
1.
民國六、七十年代,生科發展混沌不清,他們走進去,做了一些成功的事。事實上,有更多失敗的人沒說話,失敗者能說甚麼呢?
2.
民國 90 年以前,美國有兩百所以上值得去唸的大學;金融風暴以後,只剩不到五十所,許多大學的圖書館甚至買不起電子期刊。你想申請獎學金,很難很難,沒有獎學金,一年的花費要 150 萬台幣。
3. 你們不可能完全複製他們的經驗,儘管有人會成功,但絕大多數的人會失敗,而且成功的機會越來越小。版主不是不喜歡生科,只是告訴你們事實,做生科也可以入世,但失敗是必然,能投資成產業只是偶然!

除非你有一個必須實現的生科夢想,否則能唸醫、牙,就別唸生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