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拿到醫師工作表時
,我不太介意一個月值幾天班,一週看幾次門診;我倒是有注意我多了一個假日班,但每週少看一次門診。這些細節並不重要,我一向不去質疑班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署立金門醫院 (署金) 除了院部高層的正、副院長之外,內科系只有一名公費下鄉的家醫科醫師。換句話說,整個醫院的醫師結構基本上是個空架子。


如果花崗石醫院的軍醫沒撤走的話,內、外科應該各有四至五名醫師,婦、兒、急診、五官各科也不會缺人。這下清楚了,軍醫如果還在金門的話花崗石的醫療是遠優於署金的。我曾經去過花崗石醫院,那時只保留加護病房,其他全部歇業,十分淒涼,現在恐怕整個院區都已變成廢墟。

當我替花崗石醫院拍照時,面對它的凋零,不免心生罪惡;要是軍人沒加入全民健保,軍醫勢必要繼續留在金門,或許會接管署金的醫療 (是個燙手山芋,軍醫唯恐棄之不去,數十年的輪調,怕死人了!)花崗石醫院的殞落,像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不過話說回來,二十年前的軍醫院實在太多了,「多」其實沒甚麼用,「好」才會有用;所謂「好」,就要像榮總一樣,將台中與高雄總院發展為醫學中心。

署立金門醫院原本由署立台北醫院 (署北) 接管,署北是署立醫院 (署醫) 的龍頭,竟然連署金的支援都做不下來,關鍵點在哪裡呢?我曾說過,台灣醫界有兩個比較紮實的系統,其一為台大系統,其二為國防系統,台大系統是靠著研究的光環凝聚,國防系統是靠著軍職的束縛維繫。署醫」基本上是一片散沙,署北的醫師,有誰願意每年到署金支援一兩個月?還得值夜班軍醫做了數十年,署北接管不到一年就不幹了,諷刺的是,署金的全名是「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衛生署對於「署醫們」的鬆散也是束手無策。

署金最後不得不投向與其歷史淵源較密切的退輔系統,「榮總」算是一個有組織的醫療體系,儘管一缺難求,年輕的醫師也願意在裡面多待幾年,因此可以不斷有醫師調派金門服務。


相較於台大與榮總,軍醫院除了軍費生受軍職約束之外,可曾想過建立一個具有向心力的系統?我相信一定可以,只是軍醫高層不知怎麼做,就算知道怎麼做,面對動力不足的同儕,也是有心而無力。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從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教育著手,好的訓練制度才能讓學弟妹們發揮潛力。InternResident 的訓練,不應只是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除了訓練正確診斷疾病之外,還要讓有興趣做研究的學弟妹往下紮根,別再拿「我們是軍醫院」當藉口來欺騙自己;究其實,軍醫院正是凝聚國防系統最重要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leemc 的頭像
    wleemc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