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版主為什麼認為整合課程不適合台灣學生?陽明似乎已實行整合課程已久,依版主在陽明任教的經驗,對整合課程有甚麼看法,而 M110 M111 的同學學習上有甚麼需要調整的地方?
-----------------------
醫學研究逐漸走向分子階層,傳統巨觀的解剖學與生理學知識已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在美國,許多醫學院沒有解剖學與生理學的教學部門,這些醫學課程逐漸整合成以器官/系統為主軸的解剖生理學,各個醫學院都有其課程結構,台灣的醫學院也逐漸採用整合課程,多半是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

整合課程好不好?台灣的醫學教育也像「教改」一樣,用移植美國的方式,大老們憑空想像這樣對學生比較好,中小學教育我不敢說,醫學教育這樣改並不妥當。

台灣的醫學生之中,除了台大醫學系有10-15%天資特別、記憶力超強的學生之外,其他醫學生都無法在短時間內應付醫教改革後的整合課程。基礎醫學的教科書仍是解剖、生理、病理分開,大三上學期要修微生物、免疫學、寄生蟲、加上整合課程的一半。解剖學又包括大體解剖、組織學、胚胎學,因此,醫學生一個學期必須同時面對七八本原文教科書,這簡直是 Mission impossible

你會說,美國醫學生能,台灣醫學生為何不能?美國醫學院是學士後考進,醫學生在大學時期主修自然科學,包括生物系、物理系、化學系等。美國大學生在立定學醫的志向後,會參加醫預科的課程 (PreMedical Program)學生在裡面可選修生物醫學相關的課。以生物系而言,純「生物系」的學生到大三、大四會很閒,生物學的領域實在太廣泛,選修生物醫學相關課程自然也符合生物系的要求。其實,物理系與化學系也一樣,醫預科學生到大三、大四都會選修生物醫學相關課程,包括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解剖學概論等等。

這樣很清楚了,美國醫預科的學生進入醫學院前,大都修過基礎醫學的概論,面對醫學院的整合課程自然能駕輕就熟。台灣則不同,大一、大二只修過基礎科學與生物化學,大三的醫學整合課程突然間多了七八本陌生的原文書,怎麼讀?

當年我大二修完大體解剖,大三上學期修神經解剖、組織學、胚胎學,三本原文書就夠嗆的了,尤其神經解剖的原文書,幾乎是「天書」,剛開始一個晚自習讀不完兩頁,怎麼讀都讀不懂,更別說那些奇怪的單字了。我現在都還能感覺到當時的心情,越讀心越慌!大二週末時我還會出去走走,大三以後,外出穿的軍便服與軍常服幾乎被我封藏起來。我家住桃園,大三以後,我每個月被母親催回家吃一次飯,有時兩個月才敢回家一次,因為前一週的上課進度根本趕不完。上一次課,相當於二三十頁原文書的內容,一週要讀一百多頁,怎麼可能?

神經解剖、組織學、胚胎學三門課的原文書,我利用寒假及預備週才讀完,神經解剖那本 Noback,成為我學生時期最喜歡讀的一本原文書。

再回過頭看台灣的醫學整合課程,在沒有醫預科的基礎下,醫學生在大三如何面對繁重的課程?不要說解剖/生理/病理,單是免疫學就能把你搞得暈頭轉向,原文書恐怕根本讀不下一頁,學弟妹想必和我當年一樣,越讀心越慌,而且負擔比我更重,怎麼讀都讀不懂,心裡頭疑問一堆,看書也無法解答;原因就出在台灣少了醫預科的兩三年!

以過來人的經驗看醫學整合課程,我認為大體解剖應該要在大二修完,給醫學生一個認識醫學單字的緩衝期。比方說,心臟的醫學名稱叫「Cardiac」,大三修微生物,許多病毒會造成心肌炎 (Carditis),此時整合課程的解剖學還未教心臟,類似的單字很多很多,醫學生面對一連串陌生的單字會心慌,力不從心之下,逐漸淪為共筆的奴隸,所有的醫學生都如此,台大陽明也不例外。http://www.wretch.cc/blog/wleemc/10343593 (醫學系共筆,特殊文化面面觀)
然而,美國的醫預科學生則不然,他們在大學時期就已接觸基礎醫學的課程;台灣要學,就要學全套,把醫學系改成學士後,並在大學設置醫預科,否則不該把醫學課程全部移到大三以後。


醫學教育就像教改一樣,並非你我能左右,但上了大學,你可以為自己的醫學教育鋪路。版主建議學弟妹在大一、大二把大體解剖讀完,這樣到大三就不會措手不及。最後,版主要提醒學弟妹,原文書第一遍讀不懂是正常的,往往是讀到後面,前面不懂的地方都搞懂了,關鍵在你要沉得住氣,耐心讀下去。


舊版(1981年版) Noback 神經解剖學,Dr. Noback 以其獨特的文筆,讓這本書成為當年神經解剖學的聖經,對我的英文寫作影響很深。在解釋戰傷的疼痛時,Dr. Noback 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
Soldiers with potentially painful wounds inflicted during intense battle conditions usually experienced minimal pain. To them, the traumatic wounds were secondary to the knowledge that their war was over. When out of danger at the base hospital or hospital ship, they complained of the severe pain and demanded morphine.
士兵在激烈的戰鬥下,原本潛在的戰傷劇痛,他們常只覺得那是微不足道的小痛。對他們所從事的戰爭而言,創傷只不過讓這場戰爭結束的次要角色。當他們遠離戰場危險,被送往基地醫院或後送軍艦時,他們才會埋怨戰傷的劇痛,並要求注射嗎啡

Dr. Noback 並非醫師,"戰傷" 這段話特別使用過去式,有點像他在軍旅中親眼所見的戰場實況沒經歷過的人,不會想到,也不會寫出這樣生動的文句來解釋疼痛的神經作用當年還是兩岸對峙的局面,讀到Dr. Noback 這段話,讓人莫名的感動,軍人的確有其偉大可愛的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