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基礎醫學的十幾門課中,免疫學最特別,極少醫學生讀得懂原文書,即使教免疫學的老師也幾乎沒讀懂。今年指考有一題考免疫學,題目如下:

104年生物科試題  
http://udn.com/news/story/6925/1028506
題的答案,Y軸是「抗體」的濃度。

題考「專一性免疫防禦機制」,丁期相較於丙期,哪些免疫細胞會增加?這題其實問題很大,出題老師對「專一性免疫防禦機制」了解應該不深

這個考題與
2曲線所表達的概念比較像嬰兒出生後,沒遇到病菌抗原之前,B cell的抗體基因在骨髓經由基因隨機重組與突變所分化出的成千上萬種membrane-bound IgM (mIgM) B cell (見文底插圖一),這些B cell並不知道要製造怎樣的 mIgM,而是靠演化的壓力,凡是無法產生夠多夠雜的mIgM,這種人無法生存於地球的環境,在幾十萬年前就被演化淘汰了。某種mIgM-B cell 分化出來後,可能只有一個細胞,當與外在非致命的細菌或病毒接觸(共生)後,抗原與抗體結合會造成mIgM-B cell活化 (見文底插圖二),然後產生如下的效應
a. mIgM-B cell 
分裂產生多而穩定的mIgM-B cell
b. 
部分 mIgM-B cell 會把 IgM 釋放出來,進入血液中。
c. 
部分 mIgM-B cell會進行 Isotype switching,從原本製造IgMB cell,變成製造 IgGB cell

上述a+b+c
是考題圖2的第一個小波峰,許多大學教免疫學的老師認為這個小波峰是人體被病菌感染後Helper T cell (Th)之中的Th2所誘發的抗體製造,這觀念是錯誤的。「小波峰」是演化所賦予人與生俱來的抗體,它的專一性不強,可與自然界多種病菌結合,當某種致病細菌或病毒恰巧能與其結合後(即抗原-mIgM-B cell),該B cell就會活化,產生更強的a+b+c效應,這就是考題中圖2的第二個大波峰。免疫學的老師又把這個大波峰認為是Th2所誘發的抗體製造,這也是錯誤的觀念。比方說,人體遭腺病毒感染,2-3天後就能在血中測到IgMIgG抗體,製造這些抗體的B cell在沒有遭受腺病毒感染前,原本就存在人體中,換句話說,95%以上的人原本就有一種mIgM-B cell,其IgM天生就能與腺病毒結合而活化,因此大部分的人才不會遭腺病毒感染而有十分嚴重的症狀。

專一性抗體主要是人體遭受致病細菌或病毒感染後,
Macrophage  Dendritic cell 吞食細菌或病毒,將細菌或病毒的「胜肽訊息」由Th2傳給骨髓中的B cell (Macrophage-Th (Th1-Th2)-B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B cell再依照「胜肽訊息」進行特殊的抗體基因重組與突變,產生專一性的抗體來對抗入侵的致病細菌或病毒。這種專一性抗體是量身訂製的,通常要在感染後2-3個月才會製造出來,血液中能測到的主要是IgG,測不到的是mIgM-B cell,換句話說,IgM通常測不到這就是考題圖2的小波峰,乙相較於甲,會有Tc  Th的活化。如考題圖2再遇到相同的抗原時mIgM-B cellIgM直接與抗原結合,產生上述a+b+c的效應(二度效應),此效應不需要Tc  Th就能活化。

回到第2題,丁期相較於丙期,哪些免疫細胞會增加?
補習班老師的答案是,
Tc (Cytotoxic T cell)  Th (Helper T cell),這也是大學免疫學老師所認知的答案,其實他們都錯了。考題中的概念,甲乙丙丁並不是專一性抗體的製造曲線,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非專一性抗體產生的模式。人類因為有成千上萬種這樣的抗體,才能生存在充滿細菌與病毒的環境中。第2題正確的答案應是B cell,因為mIgM-B cellIgM與抗原結合,產生上述a+b+c的效應,此效應不需要Tc  Th就能活化。在考題圖2的大波峰中,抗原與抗體迅速結合後會被Macrophage吞食,因此第二次感染不會生病也不會有Tc  Th出來攪局。其實,在 "致病" 細菌或病毒的感染乙相較於甲,才有Tc  Th的活化

圖一 :  抗體的基因重組
membrane bound IgM

 
圖二 :  mIgM  與抗原結合後B cell 活化
BTK_BCR_Signal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