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常寄生於胃的幽門處,猶如前述的病毒,幽門桿菌感染後,如果人體無法清除,就必須與之共生,在此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能對幽門桿菌視而不見,也可能因為想要清除幽門桿菌而引起慢性發炎。

胃酸也是引起慢性發炎的原因之一幽門桿菌引起慢性發炎後,受傷的胃黏膜若再滴進胃酸,造成的傷害更大;胃長期處於慢性發炎與細胞快速分裂下,經年累月為修復組織而不停操勞,DNA 複製速度超過正常的細胞週期總有一天會因疲憊而發生錯誤 (突變),突變累積多了,細胞自然就會癌化。如果食物中常含致癌物質DNA 受損,修補DNA的能力又有缺陷時突變更容易發生,細胞癌化的機會也更大。

幽門桿菌可用抗生素清除,近二十年來,幽門桿菌造成的胃癌已大幅減少,但胃癌仍是台灣主要的癌症之一。如上所述,胃酸也能引起慢性發炎,因此,即使沒有幽門桿菌,許多人的胃仍會產生慢性發炎胃酸的分泌與飲食、情緒、壓力、睡眠、生活各種因素都有關係。飲食不節、情緒低落、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生活不正常,都會造成胃酸分泌失調。過多的胃酸長期侵蝕胃黏膜,慢性發炎因而形成。

如上所述,胃若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細胞必須快速分裂才能修復受傷的組織;胃黏膜正常三天更新一次,一份工作預計三天完工,現在要你一天趕出來,第一次OK,第二次你會擺臭臉,但為了生活,你不得不低頭接下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N次,你心知肚明,交貨品質越來越差,錯誤越來越多。胃黏膜也是如此,在慢性發炎下,儘管從未吃進致癌物質,儘管DNA修補機制沒有缺陷,細胞終因二三十年的過勞而出現品管不良,DNA複製不斷出現錯誤而未能及時修正,癌細胞在漫長的時間中醞釀,就像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等到問題出現時,公司已瀕臨破產。

下面的病例很有趣,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在大陸工作,最近半個月休假回台灣,他有一位朋友時常上腹悶脹,服用胃乳片就能改善症狀,後來到榮總做胃鏡,結果是胃癌。這人聽了朋友的病況之後,發現自己也有相同的症狀,害怕之下,立刻到門診要求做胃鏡,結果是嚴重的慢性胃炎,如下圖:


病人胃黏膜經檢測後,沒有幽門桿菌。他的胃黏膜長期受胃酸侵蝕而發炎,
圖片顯示胃黏膜出血凝固後的紅點,胃黏膜也呈現粗糙顆粒狀的發紅斑點。
慢性胃炎距離胃癌可能還遠,但也可能近在咫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