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美國讀書時,正是克靈頓執政,美國經濟擴張的全盛時期;剛到美國,我感受到一種進入天堂的氣氛。美國很好,深入瞭解後,其實也沒那麼好。

第一學期註冊後,我慢慢發現我的獎學金之中有五千美金是醫療險,相當於十五萬台幣,你聽了一定很驚訝。人家說美國的醫師薪水很高,五千美金的一大部份給了醫師嗎?當時我遇到一個小問題,醫療險的說明書複雜到根本看不懂;其實我不需要讀懂,只要選一位家庭醫師就好了。打開家庭醫師的名單,我迷惑了,好幾百人要選哪一位?註冊辦公室的小姐幫我選了一位距離學校很近的醫師。之後,每年都要更新保險資料,我從沒換過家庭醫師,也從沒找過我的家庭醫師。

美國醫學院學費很貴,醫學生幾乎都是貸款讀書;連同生活費,四年下來至少要貸款二十萬美金,相當於台幣六百萬元。美國醫學生讀四年畢業後,內科系要做一年PGY,然後再當兩年住院醫師就可考內科專科。拿到內專之後,一部分醫師留在醫院做內科 Primary Care 的主治醫師,一部份選擇開業做家庭醫師,相對的少數會繼續接受次專科訓練 (美國內科次專醫師通常只看會診,不在病房做第一線之 Primary Care)。四年醫學院 + 三年內科訓練,大部份的美國醫師認為夠了,還有一大筆貸款沒還,因此會先趕緊就業賺錢,而不是繼續做次專科訓練。

美國的家庭醫師薪水如何?每個地方不一樣。講一個保守的數字,月薪1.5-2萬美金,相當於台幣45-60萬元,以北方的紐約來說,大約60萬台幣,以南方的休士頓來說,大約45萬台幣。可是你不要高興,薪水的1/3是「稅」,換句話說,實得月薪是30-40萬台幣。相較於台灣,其實差不多,解釋給你聽,美國一家四口每年的醫療險是60萬台幣,美國的物價是台灣的1.5-2倍,如此,你應該感覺台灣是個美麗的寶島。美國經濟將持續下滑,未來醫師的薪水也會降低,這是個無法改變的趨勢。

美國的醫療保險規定,一般疾病必須先經過家庭醫師問診,如果有需要才能轉診至醫院,私人保險公司很能精打細算,不會讓病人到各家診所及醫院隨便做Medical Shopping。台灣的衛生署也在考慮推行類似美國的社區醫療群,把醫師訓練的規格統一,每個醫師都要經過 PGY1+PGY2,該學些甚麼,該懂些甚麼,變成一種制式訓練,將來要做家庭醫師時,有一個規範可以遵循;因為七成以上的醫師是在做基層醫療 (診所+地區醫院),這樣的制度比較能保障就醫品質,避免民眾亂看醫生亂吃藥,也可節省健保支出。

社區醫療群,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先進國家的保險公司早已想到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台灣的衛生署要節省健保支出,保障醫療品質,會繼續朝這個方向邁進,也許很慢,阻力很多,但這是一定要走的路。有人說,社區醫療群一旦實施,開業醫師的所得會降到月薪15-20萬,這不是不可能。但你要考慮,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未來十年將只有2-3%,甚或更低;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仍能維持6-8%。如果台灣人的智慧與能力無法超越中國大陸,一二十年後的台灣若能維持現在的經濟水平,不再往下滑動,大學畢業能有月薪三萬就已算不錯了。

15萬,早知如此就去學電機、早知如此就去學財經;你千萬別那麼想,未來學電機與財經的人,台、清、交、成、政,畢業後能在專業上做得好的將只有10%;反觀醫師,普遍都會不錯。美國的醫學院很難進,但優秀人才仍拼命擠進去,不是說醫師的薪水比華爾街的人高,而是說醫師的薪水非常穩定,反觀華爾街的人隨時可能成為無業遊民。美國的醫師若走向內外科的次專科,從事比較艱難的醫療工作,薪水常是家庭醫師的一倍以上,衛生署未來也會調整醫療策略,讓醫師願意待在醫院做內、外、婦、兒、急診,成為搶手競爭的職缺,而不是坐在診所內看小病、領高薪。

看看下面的文章,健康活著,比甚麼都好。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75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