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國防醫學院時,代訓生與僑生加起來共十幾位,其他180~名都是軍費生。每一次考試都可能影響畢業時的分發,因此,考完試後的答案與成績是當下大家關注的焦點。M82期在FB成立社團之後,時間的河從四面八方匯集成觸動心弦的波濤,許多名字在某次考試結束後突然消失在同學們的記憶中,如今那些名字又慢慢回流進入M82這條時間的河中。可曾聽說其他軍校或普大會去找回中途失散的同學?或許這正是老國防人的念舊吧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分數的意義,高中生只知道分數會影響升學。進國防之後,我們也只知道分數會影響畢業的分發;然而,學生時期,我們從不知道,踏出校門後,分數的效應將隨著時間遞減,取而代之的加分效應是知識的累積與工作的熱情。當分數不再重要時,各行各業又創造出 點數與績效。下面的文章「為什麼台灣學生不用功?」說明從「分數」到「點數」對台灣學生的負面影響。「點數」就是「績效」,績效則與薪水息息相關。

走過分數與點數,年近半百再往回看,哈哈,那些年的幾分幾點真是白忙一場。我的經驗是,學生時期要努力追求的是知識而不是分數,離開校園後要找尋工作所繫之熱情而不是點數。昨天有一位「現役學弟」在留言中發了一陣牢騷,「我們已經不是七八十期的那些軍方的老學長了,近幾年看到退伍的學長弟們,大多數生活都過得比在軍中滿意」對軍費生而言,忌諱之一是看不慣就怨天尤人,對工作失去熱情;忌諱之二是看別人怎看都好,看自己怎看就是不好;忌諱之三是自以為經驗成熟,臆想退伍之後,一切都會海闊天空。

如果你才三十幾歲,看看下面的文章,想一想:「為什麼台灣醫生不用功?」

http://1951huang.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6.html
為什麼台灣學生不用功?
你到台灣來兩個月,明天要回北京準備你的博士論文期中考核,昨天最後你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灣的學生似乎不怎麼用功? 我在想,所謂不用功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學生修的科目比以前多,不僅多,而且是琳瑯滿目,並且在每一個科目裡,學生都必需接收前所未有的大量資訊。此外,我們的學生為了準備國家考試,晚上的時間,還有很多人上補習班。因此,所謂「不用功」是什麼意思?我聽說過,在中國的大學生,每天一大早就起來唸書,日以繼夜。但是是否唸書的時數(一天唸書十幾個鐘頭)就是用功唸書的指標?我個人一直不認為,特別是對於思想性的東西,一個人有辦法一天唸書十幾個鐘頭,因為如果要這樣唸,我個人的極限只能持續兩、三天,接下去必需休息三、四天。因此我也不認為,所謂用功與否是用形式上的工作時數作為絕對標準的。不過不管怎麼說,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中國來的同學在台灣同學的班上,表現幾乎都是最突出的(有關這一個問題,我曾經請教過理工學院的老師,結果他們告訴我,他們的情況也是一樣)。光是這一點,即使我們說,「用功」只是一個形式,但是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學生對於學問似乎是「不用心」的。

從一個授課者的感覺來講,大致上從
1995年開始,也就是我們的社會,特別是大學裡,開始大量出現「卓越」這一個語彙,開始出現種種的統計數字開始,越來越明顯的,學生對於課堂所講授的東西,表情不再有好奇或興奮,取而代之的是無神或緊張。考卷當中已經少有可以看到自我生命力,少有可以令人感動的敘述文字(到了今天,應該說是已經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補習班形式的標準答案,好像標準答案在處理人生問題上可以無往而不利。至於說,為什麼會這樣?我也在想。所謂文化,是社會人普遍的生活模式,相對的,個人的行為模式也是社會文化所形塑出來的,因此年輕學生們會這樣,表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

出於一個功利的基本態度,大人社會除了業績(因為可以換取金錢)作為生命價值以外,生命價值所剩為零;相對應的,學校的學生(家裡的小孩)除了成績之外,生命價值所剩為零。正因為意義就在於換取金錢(或類似之資源)的可能性,所以不管是業績或成績,講的是投資報酬率,而不是生命中任何其他角度(興趣、健康、人格、社會利益、對家人和朋友的愛情)的意義。如此,對於唸書這種東西,最經濟的方法似乎就是記憶與複述,理解的程度上則是只要能夠通過考試就好。至於個人的觀察與邏輯思考說明,固然可能會形成個人的觀點與說法,但是在考試制度基於(社會壓力)所謂公平原則所形成的評分標準下,此一個人的觀點與說法可能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有風險的。簡單講,大家喜歡一個簡單的(不需要思考)的利益分配制度,因為在「公平」的包裝底下,不要求思考的問題型態對不喜歡思考(理念)的社會人群而言,其反思考的評比標準正是最佳獲取利益管道。或許,人類的功利來自於對生存環境的不安,同時這也是大家對於一個簡單(但是不知道意義)的標準可以相安無事的原因,然而我想起了「逃避自由」書上,也是存在主義的說法;雖然人類逃避自由也就逃避了焦慮,但是犧牲的是人格。

關於道路交通的情形,你告訴我,在你們那邊,在馬路上所看到的是,人多勢衆好壯膽;只要成群結隊,十字路口的紅燈也擋不住什麼。的確,多數法則是人類為生存奮鬥的過程所習得的生存技術。問題只在,紅綠燈的應然概念應該為人多勢眾而讓步嗎?因此,其實教育的意義就在於用價值思考取代多數法則,這也是人類社會最後僅可能寄望的一個著力點。不幸的是,就在教育這一件事情上,我們全部(包括對大人以及對小孩)的政策也都選擇了多數法則。在這個法則底下,老師拼的是點數,於是學生拼的也是點數,家長拼的是點數,於是小孩拼的也是點數。我所關心的是,失去靈魂之後,大家都變得快樂不起來。

我想起了另外一本書「生活或生存」,其間根本問題是,我們只能追求生存?特別是,在台灣過去幾十年物質環境有機會提升人們生命價值的年代裡,台灣國家體制內及體制外,所應該教育於年輕人的生命果真如此廉價?其實,這是我們這些上一代者的問題。這底下,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受害者。有心的年輕人可能會憂慮,要怎麼辦?當然,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有他自己獨特的環境和經驗,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需思考自己的「怎麼辦」的問題,就好像佔領華爾街運動裡,沒有人會規定你要怎麼辦。整體而言,我所想到的是,年輕人要先去思考,上一代所說的、所做的和所想的是對還是不對?思想是力量的起點,或者應該說,思想本身就是轉變與存在,也是真正的學習歷程。其次重要的是,年輕人可以用他們超越上一代的高度去帶領(也是幫助)他們的師長和他們的家長往上提升。除此一途,已經沒有可以讓人振奮起來的選擇。

本來講的是唸書的問題,不過最後,好像那不是唸書的問題而已,而是更根本的,是生活態度的問題。對於這林林總總,我不知道,台灣社會與教育環境這樣的發展,在時序上到底是走在中國的前面或走在中國的後面?不管是對於哪一個社會,我們都不希望,社會發展的結果是使人的光彩變得黯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