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唸書時,聽到一個哈佛的故事,經常反覆思索,格外發人深省。哈佛大學某個系所徵聘教職,從數千位優異的候選人中嚴格篩選出難以決定的兩位:一位是哈佛大學畢業,另一位是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最後那個教職給了 "次優" 的柏克萊加大畢業生,原因是:該系所已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教授是哈佛畢業。是的,同種的近親繁殖必然無法壓制缺陷的基因,尤有甚者,缺陷的基因可能變成顯性,最後導致族群的滅絕。

我常看到國防銀髮族的校友會不時緬懷母校光榮的歷史;看看三家榮總、看看陽明大學;再回頭看看三總、看看國防醫學院。軍醫系統經過三十餘年的近親繁殖,民國八十年代末期,在全民健保排山倒海的壓力下,差點因敗血症而休克死亡。基因多元化是自然界物種存活的原則,過去軍醫的前輩們,優秀的人才都被調到榮總,他們深知多元化的重要性,早在三十年前就讓榮總開放,徵聘民間醫學院的住院醫師。這正是哈佛的精神!

同樣是軍醫的前輩,為何無法讓軍醫院多元化?

我相信三總應該有在計劃推動醫師的多元化,但是吸引力不夠強,原因是誰會願意去軍醫院當住院醫師?請問三總有多好?我為什麼要去?

我自己是國防軍費生畢業,但要我去三總當住院醫師,No way!
Why?去問問于大雄院長吧!

我之前有提過,
Interns are not your manpower but the power that changes you. 三總必須主動去各大醫學院說明,誠懇表示願意接受他們的醫學生來三總實習,並且 徹底矯正以往虐待實習醫師的惡習。實習醫師不是醫療的主幹,但卻是醫院動力的來源。因為要教導實習醫師,主治醫師才會去唸書,去思考實習醫師的問題,整個醫院才會有活力。說實在的,我不記得我在三總實習時,主治醫師曾講過甚麼深刻的道理,真的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但我在長庚、榮總做住院醫師時,主治醫師雖然很忙,對許多病例的指導與說明,卻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實習醫師像潮水般來來去去,無形中帶動整個醫院向前推進。有好的實習醫師訓練,才會有好的醫師及好的醫院。醫學中心若是沒有實習醫師,醫院可能會像一灘靜止的死水。三總現在的實習醫師,是軍事體制下的訓練工具,那不是一種「我想來學習」的教育 (not an education),而是一種「我不得不接受」的工作 (but a job)。邁入民國一百年,三總必須要有新的思維去訓練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要改變三總,就要多元化招募實習醫師,進而逐漸改變三總及其他軍醫院的醫師結構----- "三、四成軍職,六、七成民聘",拋棄本位主義,從科主任到副院長都可以由民聘醫師擔任,形成良性的競爭。

如果你還想說不可能,「因為我們是軍醫院」,那就等著讓中央健保局來把你降級,然後變成門可羅雀的「軍醫院」。反正還有軍餉可領,領二十年再把終身俸帶回家,繼續領到走進棺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