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leemc.pixnet.net/blog/post/112549438

這篇文章下方有一連串有關中國與歐洲的討論。中國的歷史與歐洲截然不同,西元前400-500年戰國時代,中國就已出現歐洲人民所沒有的內聚力。舉例而言:

1. 吳起生於衛國,先後在魯國與魏國建功立業,但在魏國受到猜忌,因而跑到楚國去變法。

2. 商鞅是衛國人,先到魏國發展,其法家思想不受魏惠王青睞,因而走奔秦國,秦孝公用之,變法二十年奠定秦統一六國的基礎。

3. 張儀是魏國人,到楚國發展不順,最後跑到秦國為相,提倡連橫,秦惠文王當政時,延續秦孝公身後的霸業。

4. 范雎也是魏國人,在魏國遭人陷害,逃到秦國以遠交近攻之策助秦大敗楚趙。

5.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在韓趙兩地經商,協助秦莊襄王登上王位,因而入秦為相,成為秦始皇的仲父與相邦。

6. 李斯是楚國人,赴齊拜荀子為師,學成入秦助秦王政統一六國。

戰國四公子,齊的孟嘗君、趙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秦相呂不韋,門下食客數千,大都來自他國。中國在戰國時代就有異於歐洲的內聚力,才會出現如此多樣化的政治景觀。

孔子 孫武.jpg 

孔子與孫武是同一時代的人,孔子是魯國人,曾周遊列國,其政治思想不被列國君主採納;孫武是齊國人,到南方的吳國實踐軍事理念,助吳王闔閭擊敗楚越兩國齊魯都位於今天的山東省,孔子比孫武年長六歲,首開私人興學,成一家之言,孫武受其學說影響,因此孫子兵法到處都有儒學的精神,「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西漢以後的2200~年,中國的治世受孔子儒家學說的影響,亂世的戰爭則受孫子兵法的影響,戰爭較短,治世超過1500年。反觀歐洲,遲至西元1300年以後才有文藝復興的思想萌芽。在此以前,羅馬帝國建於西元前27年,西羅馬帝國亡於西元476年,東羅馬帝國亡於西元1453年,其後西邊有(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 (962~1806年,亡於拿破崙),東邊有(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 (1299~1923年),最後全都一一瓦解分裂。1700年後普魯士崛起,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1867年奧匈帝國崛起,兩帝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再度分裂。1804~1815年法國拿破崙曾試圖統一歐洲,1918年德意志帝國解體後,希特勒操弄民族主義乘機崛起,也試圖統一歐洲;兩人皆慘敗。

西元1300~1700歐洲文藝復興實質上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比中國晚1700年),戰爭不斷,歐洲人開始思考現有的政經制度無法讓人民過活,因此有了改革的思想萌芽。最先得利的是英國,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建立議會,1770年代發生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發展。民主與經濟都要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才能蓬勃發展,英國遠離歐陸的戰爭,因此在1700~1900年獨霸海上,美國也因本土沒有戰爭,接續英國在二戰以後獨霸海上。 然而,歐洲的戰爭到二次大戰之後才停止!

中國與歐洲不同之處在於漢高祖時陸賈的「馬上、馬下」之論---「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歐洲人也曾建立大一統的帝國,但他們在馬背上得天下,也在馬背上治天下,因此二次大戰結束後仍是四分五裂。中國在馬背上以孫子兵法為作戰原則,在馬背下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因而能數度統一成為泱泱大國。那美國現在不也是泱泱大國?美國各州是靠著經濟利益而結合,移民美國不歸的人,細胞裡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拋棄母國的自私基因,當母國無利可圖時,其子孫隨時可再與母國分離。歐洲經過兩千多年的裂解或許將是美國無利可圖後的寫照。馬習會之後,台灣人要思考歐洲兩千年的治亂興衰與美國兩百年相對於歐洲兩千年的歷史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