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0F8D6-B2B9-4A98-B86D-3CB9145EBA15}_poster  

下面「遠見」雜誌關於醫院盈餘的文章,參考一下。

有盈餘、免繳稅,醫院賺的錢到哪去了?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6734_1.html

健保總額一年高達5000多億元,但你知道你交的健保費,是怎麼分配的嗎?

     觀察給付方式,發現超過一半的錢流到少數大型醫院。以2013年為例,0.4%的醫療院所拿到超過6億元,99.3%拿不到2億元,而領到2億~6億元者,只有0.3%。

     健保實施近20年,醫院生態起了很大變化。大醫院愈來愈大,吸納更多病人,中型的地區醫院因為經營困難,有的倒閉,有的轉型,呈現萎縮。


40家法人醫院 半數免繳稅

     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直言,這是健保扭曲,不僅離「大醫院看大病、小醫院看小病」的分級目標愈來愈遠,大醫院勢力龐大,領走更多健保總額,未來可能連健保署都得讓他們三分!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組長朱顯光就分析,這30年來,法人醫院數目成長132%,占全國病床比率,從16%增加到46%,吃掉超過一半健保給付。其中,財團法人醫院成長最快,位於都會的企業型、大規模醫院,獲利成長較多,宗教型、偏遠地區的中小型醫院經營已十分困難。

     謝天仁擔心,大醫院擴大經營,為獲取更多利益,多檢查、多看診、多開藥「三多現象」會更普遍,健保浪費更嚴重。

醫改會曾檢視全台40家非營利財團法人醫院的2011年財報發現,32家醫院有盈餘,稅後純益率從3%到37%不等,總共獲利233億元,其中,長庚醫院盈餘最多,173.95億元。

     但是,這40家財團法人醫院,有超過一半、22家不必交稅。

     近幾年來,台灣社會常常聽到醫院經營者喊窮,因為健保署砍給付,收入愈來愈少。但同時,卻又看到不少大型醫院接二連三買土地、蓋大樓、買儀器,擴大經營規模,似乎並沒有缺錢。這使得一般民眾霧裡看花,不禁要問,到底醫院賺不賺錢?有賺的話,賺的錢都到哪裡去了?

     原來按照現行稅法,財團法人醫院的利息、捐款、獎助收入等業外收入(即「非銷售貨物及勞務」),出現虧損,就可從醫務收入(即「銷售貨物及勞務」)扣除。業外及醫療收入,只要有六成以上使用於原先設立的目的,如醫療服務,即可免稅。

     醫療收入若有盈餘,需要課營所稅,因此醫療收支有節餘,醫院經營者往往新購置建物、設備,把醫務盈餘減到幾乎零或虧損,就全免納營利事業所得稅!


法人醫院應是社會公共財

「他們都是這樣啊,做帳做到沒有賺錢,或只賺一點點啊,就不必繳稅或繳很少的稅,」一位了解醫院財報狀況的人士表示,像長庚醫院的醫務收入,2012年有479億元、奇美醫院有118億元、國泰醫院有82億元,但是營業額這麼高,長庚用以計算稅金的課稅所得額還虧損3695萬元、奇美賺4億元、國泰是1.4億元?真的醫療服務都賺不到錢嗎?

     另外,還令人好奇的是,既然醫療服務都不賺錢,為什麼這些財團法人醫院還拚命擴充、開病床、買設備?這也有違常理啊!

     一位了解醫院財務的人士就表示,其實醫院經營應是有盈餘的,但為了合法節稅,只好擴充規模,於是,不斷買儀器,投身軍備競賽,明明醫護人員都缺了,還是再擴充病床數,久而久之,醫療巨人就出現了。

     同時,對於近幾年快速成長的財團法人醫院,到底是社會資產?還是屬於當初成立的企業集團?其實認定與觀感也不同。

     醫改會研發組長朱顯光認為,「財團法人醫院是社會大眾的公共財。」醫院成立時,已享有抵稅優惠,加上接受社會捐款,已不專屬某企業、團體,更不是當時捐助單位的財產或營利機構,但是事實上,不管從醫院的實質運作或一般社會觀感,其實醫院還是屬於集團企業的一環。

 而儘管依照法令,財團法人醫院必須將一成醫務盈餘拿來做醫療相關的公益,但因為這些醫院的醫務盈餘在財報上不是很低、就是虧損,因此真正能來出來做公益的金額,其實不高。

     不少財團法人醫院董事會成員長期由相同人馬,或是捐助企業的關係人擔任,有的捐助人把捐助看成投資,自認為是持分股東。即使董事會按規定改選1/3,也是董事和監察人互換職務,等於球員、裁判互相輪替。

     以長庚醫院董事會為例,成員不脫台塑集團創辦人、總裁、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南亞董事、長庚科大創校校長、長庚醫院分院院長、長庚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行政長等人,幾乎都是自己人。

     由於財團法人醫院不斷擴大影響力,但又與母企業集團關係密切,因此醫療監督團體也偶而質疑,是否財團法人醫院將經營的利潤,「洗回母集團」?

     例如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2010年到2012年財團法人醫院的三年財報發現,不乏法人醫院把自己當成財團的私產,將盈餘回饋給母集團,規避交稅。

     本期鎖定幾大財團醫院,從可以看到的財務報表切入,歸納大型企業財團法人主要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1〉
善用母公司資源 壯大集團

以國泰醫院為例,台北仁愛路國泰人壽大樓、新竹國泰綜合醫院,都由集團內的三井工程(霖園集團)承包,2012年,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工程,總價2070萬,也由三井工程負責。

     仁愛路上的國泰醫院樓房、會議廳,建物是向國泰人壽租貸,年租金1.7億;醫院各種保險交給國泰人壽,保費3441萬;連電機空調管理維護、清潔費項目,也交給國泰產險(841萬)及霖園公寓(2053萬)。

     而國泰醫院向國泰世華銀行借1億,給利息305萬,向國泰人壽借33億,給利息8311萬。就是說醫務收入為82億的國泰醫院,也給了母集團共37.5億的生意(3.5億各項支出加借款34億)。

     醫改會研究員沈珮涵舉例,除了國泰醫院,宏恩醫院也將9%的年收入向關係人租房子。2010年,衛福部財報審查委員便發現,宏恩的原始捐助人仍有股東持分觀念,認為收租金就是投資。沈珮涵說,假使醫院的租金高於行情,可能涉及利益輸送。

     不管水肥或不肥,反正不落外人田就對了,就能產生一定的集團綜效。


操作方法2〉
擴張醫療規模 一眠大一寸

財團法人醫院手上握著大筆的錢,免繳稅,銀彈充足,長時間來的確用來發展成更龐大的醫療體系,蓋新院區、買儀器、做研究,還有買新院區需要的土地。

     例如2012年,長庚醫院撥給長庚大學5.6億研究計畫經費,長庚科技大學則為3055萬。

     長庚醫院的擴充速度很驚人,這家由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於1976年捐款20億成立的醫院,目前的期末淨值總額為2975億。也就是說,整個長庚醫院清償所有負債後,還值這麼多錢。

     舉最近的擴充為例,長庚於2008年買進桃園龜山牛角坡樂善段、興建基隆、桃園、高雄、嘉義分院,當年總資產增加60億。於2009年再買入龜山文化段、高雄鳥松長庚段土地,除雲林、嘉義分院在蓋,養生文化村也在蓋,增加固定資產為50億。

     長庚醫院近五年以每年31~60億的速度增加固定資產,「一眠大一寸」般地擴充,而且跨入醫療相關的居家護理所、護理之家,成為龐大醫療體系。

     但醫改會研發組組長朱顯光說,財團法人醫院有如散財童子般,把錢捐給財團相關的學校,其實也是有爭議的。

     他以馬偕醫院為例,2011年捐贈9億元給馬偕護醫學院、馬偕護專,使得原本該有盈餘的醫療本業,當時虧損1.7億元,雖然院方解釋,捐款經政府核准,可是合理性仍值得探討。

類似事件也發生在長庚醫院,2010年財報顯示,他們捐款給長庚大學4.4億、長庚科大2457萬研究經費,事實上財團法人醫院捐贈300萬元以上資金,就要向衛福部說明,可是,審查委員發現,未經衛福部同意。


操作方法3〉
調節子公司股票 坐收股利

     有的財團醫院當初設立時是由母集團捐出股票。以長庚醫院為例,握有數量龐大的集團股票,包括台化(19%)、台塑(9%)、南亞塑膠(11%)、福懋興業(5%)、台塑石化(5%)、南亞科及華亞科(不到1%)。

     做為集團企業大股東,長庚醫院既可調節市場又可坐收股利。當資本市場時機恰當,就大膽入市,買庫藏股或增加投資,2012年長庚醫院共買進台塑5萬張、台塑石化2262張、福懋興業3544張、遠東新世紀1.9萬張、台橡2800張,共花費近53億。

     醫院和財團關係人的牽扯複雜。衛福部固然聘請審查委員,檢視醫院財報,但一般人未必看得懂,難以監督。被各界認為可以規範的「財團法人法」還在立法院審議中,通過遙遙無期,要約束財團法人醫院的盈餘使用,使其透明,仍不容易。

     再則,為了讓財團法人醫院合法節稅,任由他們無限擴充,是否符合全民利益?也是另一個需要深思的醫療資源管理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