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I0123648-50  
二戰以後,美國利用亞洲及拉丁美洲的廉價勞力而成為世界經濟霸主,看看上面的地圖,2010 年以後,世界正在轉變,亞洲及拉丁美洲的勞力不再廉價,中國崛起異於美國從世界工廠翻身,引長江之水灌溉黃土高原,引青藏高原之雪水灌溉河西走廊,計劃高鐵連接歐亞大陸,如下文所述亞、歐、非三大陸聯成的「世界島」將成為新世紀全球地緣經濟與政治的中心;而其所謂的「相對孤立的大陸」就是邊陲;美洲或許還有條件成為一個「次中心」,至於日本、澳洲、英國等,恐怕就只能自己出判斷與選擇了。

二十一世紀誰將擅場?
台灣人該做怎樣的選擇?

--------------
「一帶一路」建構出的全球地圖邊緣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96106.shtml?ch=fb_share
地球是圓的,按說沒有邊緣。但地球上有陸有海,所以有時候陸地延伸到極限,就是邊緣;有時候,海域的盡頭也是邊緣,一切,視乎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及國際政經戰略形勢的變化而定。

曾經,二戰之後,以蘇聯及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歐亞大陸,包括了部分的東、南歐,構成了一個共產計畫經濟世界,生產力相對低落。當時,世界經濟的重心,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洋範疇大西洋兩岸的美國與西歐,及太平洋兩岸的美國與東亞(主要是日本與四小龍)。這個時候,中心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自由市場經濟,邊緣是以蘇聯及中國大陸為主的共產計畫經濟。台灣很幸運,融入了中心這一塊的產業鏈,發揮了自身的核心優勢(勞力密集),蓬勃發展。

關鍵時刻發生在1978年。中國大陸的鄧小平決定換一條路,走市場經濟了,並且也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這讓蘇聯及東、南歐國家紛紛仿效跟進,全球開始走向了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地緣疆界與政經疆界都出現巨大變化,邊緣開始模糊了。

又未久,隨著中國大陸快速崛起,並且以其超低廉勞動成本迅速成了世界工廠,東北亞、東南亞,包括台灣,開始融入這個新起的產業鏈。當時,台灣頗有機會成為這個在全球經濟新中心的一個部分,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如果兩岸關係理順的話。然而事與願違,「戒急用忍」政策的結果,只是讓更多的台灣資金與人才流往中國大陸,卻未能讓台灣有效地鑲入以大陸為核心的產業鏈中,實質上,台灣開始邊緣化了既邊緣化於過去的美國中心,也邊緣化於新崛起的中國中心。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也開始感受到中國崛起對它的挑戰與威脅,對中國採取遏制及圍堵戰略。一時間,夾在兩大中心之間的東北亞(日、韓)、東南亞(東協十國)及台灣等都成了夾心餅乾,不是左右逢源,更多的是左右為難。地處兩個中心之間,其實就分別是兩個中心的邊緣,最終必然要作出選擇。現實上,台灣、日本、韓國及東協,究竟應加入(美國主導的)TPP,還是(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FTAAP,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2014或許又是一個關鍵時刻。在中國作為主場的APEC會議中,美國不但未能有效推動TPP,而且未能阻撓中國倡議力推的亞太自貿區(FTAAP)及與之配套的AIIB (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而後者,與中國高鐵計畫結合,正是習近平推動的新世紀全球大戰略「一帶一路」的共同組成部分。「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或將是繼1978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後,對全球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及中心邊陲關係又一次巨大的顛覆。

這就有必要談談上個世紀的大戰略家麥金德的理論了。麥金德1902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的文章《歷史進程中的地理要素》指出:一、地球由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成;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大陸、澳洲大陸、日本及大不列顛群島。

二、麥金德認為,由於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也因為人力與資源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連續地軍事擴張均不可能實現。

三、麥金德進一步指出,鐵路的出現已經大大降低了單一強權主宰中心地帶的難度。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國家將主宰這片廣袤土地。

一切的關鍵就在於鐵路。麥金德也許未看到「高鐵」,但他已隱然看到了「一帶一路」。有了高鐵及一帶一路,亞、歐、非三大陸聯成的「世界島」就將成為新世紀全球地緣經濟與政治的中心;而其他,他所謂的「相對孤立的大陸」,就是邊陲;美洲或許還有條件成為一個「次中心」,至於日、澳、英等,恐怕就只能自己作出判斷與選擇了。

地球不會變,但地球上的中心與邊陲卻會變,這其實就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核心邏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