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備戰讓敵人不敢輕啟戰端,才能遠離戰爭,但從這樣的軍事哲學來看,沒有戰爭的軍人就會被一般人視為無用的米蟲。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f_528902_1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528902 (作者: 葉永文)
救災無名英雄:國軍的哀愁
近來台灣社會真是不平靜,前有澎湖空難後有高雄氣爆災難,死傷相當慘重。事件發生之後各界人力協助和資源捐助不斷,然而卻有一群人不常被提起,但是每逢災難現場必定可見。他們常是救災第一線的主力,負責挖掘找尋生者或死者遺骸,事定之後逐漸淡出;他們很少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既不邀功也不會抱怨,只是低調地服從命令。他們就是國軍弟兄。

無名的救災英雄
救災英雄常用來指稱警消隊員。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全副武裝的警消人員進出災難現場,攝影鏡頭對準警消人員的救災行動,現場記者也追著警消人員訪問救災成果。透過電視上的現場災難報導,如果我們能注意一下旁邊景象,不難發現螢幕裡國軍穿梭的身影,他們隨處可見但又不被當作報導主體呈現。

如果我們再細心留意一下,通常會發現災難發生後的幾天,國軍以數百至上千人的兵力投入災區救援,等到救援一段時間後,國軍便慢慢地退出,交手給民間的救難人員。於是當我們從一開始關注災難現場到之後幾天欲知救災成果時,我們常會忘記了這一群國軍弟兄,這一群無名的救災英雄。

當然,這群無名英雄也不是完全被忽略,他們偶爾也會被媒體青睞一下,被政治人物歌頌一下,像是高雄氣爆後的第九天,報紙版面上出現了陳菊市長講「八九天來,國軍弟兄最辛苦」這一句話,但也只有這麼一句話提到國軍,而版面上的照片,國軍身影亦經常只是不經意地被攝入鏡頭而已。

承平時期的落水狗
「軍人在戰爭時期有地位,但承平時期卻豬狗不如」這般類似的悲歎之語常可見於一些退役軍人的書寫中。特別是這幾年來民間針對軍人福利的撻伐,以及政府對軍事預算的緊縮和軍備編制的裁併案等,這些不但是打擊了國軍士氣,同時也影響了國軍招募的吸引力,更大大地貶抑國軍的尊嚴與使命感。

儘管不是唯一的個案,洪仲丘事件還是造成民間對國軍一個很大的負面印象。此事件的影響是讓國軍改變了傳統官兵的互動模式,但卻也使得軍中倫理制度產生動搖,出現更多的「草莓士兵」。這種士兵到底還能不能用來打戰,現在尚不可知,但明顯的是,「義務役不如替代役、替代役不如不當兵」早已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盤算。承平時期國軍的任務,除了軍事演練外,似乎就是救災了。所以救災也成了國軍的使命。然而在救災的過程中,國軍的低調態度也讓社會的掌聲低鳴,很容易使人忘了它的存在,而它的存在又常在軍隊問題中被突顯出來,以致我們習慣聽到的罵聲一直掩蓋著掌聲,軍人在社會上的聲望也只能持續地滑落。

被遺忘的一群
軍人不是隔絕於社會的特殊族群,很多参與救災的國軍弟兄也是我們的一份子,甚至是屬於我們的年輕世代。正當氣爆事件造成高雄悲慟之際,為療癒家屬、居民和救難人員的情緒震撼,全台各地都在號召心理輔導人員到高雄提供服務,唯獨有一群人被遺忘了,就是在第一線救災的國軍弟兄。

承平時期,這些國軍兄弟可能跟一般人一樣都未曾目睹過大規模死傷現場,但是他們在一紙命令下第一時間直接進入災區,面對肢體殘破的生者與死者,盡其所能將其從現場移出。任務完成後回到營區,他們的心理夢魘方才開始,但我們的社會有誰會注意到他們呢?

他們是被遺忘的一群,功勞很少被記得,心理療癒更少人會去關心。想想看,如果我們只看電視新聞畫面便會產生集體的哀慟,那這些親臨現場的國軍弟兄的心理悲慟將會是多麼的深呢?因此,心理的輔導和療癒絕對不能忘掉這一群,而他們的奉獻也絕不能被我們所遺忘。

重建軍人榮譽
不能只有災難才想到軍人,這樣會把軍人連結到不幸的方面去。而是在「戰時作戰、平時救災」的印象之外,其實應有另一種看法,也就是國軍的出現會帶給我們一股希望和安定感,這就像是鄭捷殺人案後在捷運上看到警察一樣。國軍的存在就是安定的象徵,儘管它常被我們所忽略。

有時會聽到一些年輕人不願参與國軍的說法,認為國軍總染有政治顏色,但又有哪一個國家會放棄防衛自己的軍力呢?哪個黨派執政時會不需要軍隊呢?我想這意味著他們對軍隊國家化的信任度不夠所致。國軍是國家的後盾,而不是特定政黨的靠山,國家有難時,國軍必須負起安定的責任。

這次高雄氣爆事件已屬國難,各地政府亦降半旗致哀,國軍當然必須投入救災。所以國軍兄弟的事蹟應該被媒體大幅地報導,而不是只出現在部隊裡的莒光日影帶中,他們應該被公開表揚,其歷次貢獻紀錄應該成為一本敞開的書讓人翻閱。只有重建軍人榮譽,参與救災的國軍弟兄才能獲得身、心、靈上的療癒和滿足,才能將國軍的哀愁轉為美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eem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